400-027-5117
搜索
新闻中心
中国核电“造船”出海
发布时间:2015-05-29 阅读次数:2893

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一年。年前,业内就预判,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核电项目的重启、大型核电企业兼并重组、中国核电“走出去”等重大事项,都极有可能在2015年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2月4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中阿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根据协议,中方将向阿方提供反应堆技术和核电站整体设计,后者负责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将负责协议的具体实施。

“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与中国另一家核电巨头——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集团)在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的基础上,通过汲取法国M310核电技术的先进设计理念,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型。这种机型不仅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安全性高,其特有的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型商用飞机的撞击。

布局海外

近年来,随着中国核电企业技术实力的提高,以及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以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为代表的中国核电企业正在成为角逐全球核电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

除了阿根廷外,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南非、土耳其,甚至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都与中国的核电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中广核集团通过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参股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入英国核电新建市场;国家核电与中广核集团分别和南非核能公司签署协议,通过提供核能技术培训项目,获得了进入逾5000亿元人民币南非核电市场的门票;中广核集团还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意向,成为该国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的最终投资者。

继高铁之后,核电正在成为“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中多次将核电“走出去”作为双边交往的一个重要议题,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多次推介中国的核电技术。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电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正在从过去的“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带动工程、设备、材料、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标准的“走出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此前的工程分包、设备供应和提供资金。

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曾对媒体表示,罗马尼亚项目是“借船”出海,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是“拼船”出海,“借船”和“拼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锻炼能力,实现最终“造船”出海,“只有我们自主的核电技术走出去,实现 造船 出海,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业最大程度走出去。”

据贺禹介绍说,目前中广核集团除了参股欣克利角C项目外,还在英国初步锁定了一个控股项目,一旦“华龙一号”通过英国技术审查后,就将应用于该控股项目建设。

“届时将真正实现中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在英国落地,实现 造船 出海。”他说。

自主化道路

中国核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建设、营运,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核电的技术能力。

“核电 走出去 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技术 走出去 、工程承包 走出去 、设备和材料供应链 走出去 、技术服务 走出去 等。”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龙茂雄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但最具含金量的,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

自起步后,中国核电企业一面自主创新,一面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以尽快掌握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CAP1400都是依靠这种模式所完成的。2003年初,中国政府决定在山东海阳和广东阳江(后改为浙江三门)分别上马一个引进先进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并面向全球招标。

经过漫长的招标、评标,2007年中国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达成核电技术转让协议,引进该公司的AP1000技术。自此以后,中国一直在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和国产化,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并将这一项目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组织100多家单位、12000名科技人员进行攻关。

然而CAP1400的自主化道路却比预计的要艰辛。工程的总设计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郑明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西屋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划了一条红线,中国消化吸收后的机组装机容量只有突破了135万千瓦之后,才能视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在当时难度极大。最初,中方设计人员希望通过提升反应堆的热功率,将装机容量提高到135万千瓦以上。但美国西屋公司却以“这是毛功率,而不是净功率”为由,拒绝转让。为此,双方还差点对簿公堂。

后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与国内核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沟通,完善了安全壳的加工技术,将原来的39.3米至39.6米的安全壳直径扩大到43米。

“(空间)扩大以后,就开辟了另外一片天地,可以对整个设备进行重新的谋划。”郑明光说。如今,CAP1400不仅装机容量突破了135万千瓦,而且在安全性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一改变,让美方大吃一惊。让原来对CAP1400并不报热情的西屋公司,开始有了浓厚的兴趣。

据拥有CAP1400品牌的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透露,国家核电与西屋公司已达成共识:AP1000国际市场开发,以西屋公司为主,国家核电及中方企业支持;而CAP1400国际市场开发,将以国家核电为主,西屋及外方企业支持。

“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

作为后来者,中国的核电产业拥有独特后发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更体现在核电的装备制造、机组建设和后期运营上。

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个30多年来核电发展从未中断过的国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即使是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政府虽然暂停了新核电项目的审批,但已动工项目的建设也一直在进行。

如今,中国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数的40%,世界排位第一。而且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技术都在中国建,比如美国的AP1000、法国的EPR。

“相比其他核电大国,这是一大优势。”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介绍,目前全球的核电发展主要有两大地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美国有一百多台反应堆,大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的,法国大部分是70年代。80年代后,全球核电基本就停滞了。而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持续的建造中,储备了核电领域方方面面的大量人才。

据了解,目前中国核电工程建设能力已可以满足同时建设30-50台机组。而与此同时,核电装备制造产能也已达10-12台套/年。

一个核电站大约有65000台套主、辅设备,数量庞大。通过近10年的能力培育,国内也形成了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等一批制造企业也颇具规模。

一位要求匿名的核电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经过30多年不间断地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急速扩张,中国核电行业的产能已经过剩。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新核电项目的审批,使得国内核电企业面临的压力陡增,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

“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此前曾表示,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除了在中国建核电站以外,也很想“走出去”,在世界其他地方建核电站,参与国际竞争。

示范机组落地

4月15日,被寄予厚望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终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核准建设。会议决定,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沿海地区核准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示范机组。

目前,中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有近50台,但其中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很少,只有上世纪80年代建设、90年代建成的秦山一期。其他的都是从法国、美国、俄罗斯或加拿大引进的核电技术。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在国内均没有示范项目的落地。

“在核电领域,要把核电产品卖到国际上去,对方国家一般都是希望这款机组能够出口方国内先获得示范堆在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示范机组开工后,“华龙一号”就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因此,很多核电专家都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内尚未落地,是阻碍中国核电真正“走出去”的一大症结所在。

“正因为如此,中国核电企业在过去一两年的 走出去 过程当中,都要拉上国外的企业。比如,中广核(集团)要拉上法国的阿海珐,国家核电要拉上美国的西屋。”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出口一个核电站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据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将有60至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这意味着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但此前,中国核电企业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只能扮演“金主”与“苦力”的角色。

“为价值上百亿的项目提供资金,同时获得的只是建造的分包合同,建造采用他国技术的反应堆。”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虽然付出巨大,但难以获得控股地位,只是参与者,地位不高。

自去年以来,国家有关机构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动“华龙一号”示范机组的建设,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扫清障碍。2014年8月,“华龙一号”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11月,国家能源局同意将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今年4月初,示范机组方案获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不足半月后又获国务院批准。业内预计,最快4月底该项目将浇下首罐混凝土。

抱团“走出去”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近些年,中国政府开始鼓励通过整合,来减少内部竞争,聚集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源。此前,中国核电一直被戏称为“万国牌”——由于不同的核电企业从不同的国家引进技术,导致众多核电站的技术品牌五花八门。这不仅增加了设备制造、建设和运营的成本,也让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

2013年,在国家能源局的促成下,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将ACP1000和ACPR1000进行融合,设计成一套拥有我国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这就是前述的“华龙一号”。

2014年1月,整合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当月,在中国核电三巨头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核电的联合发起下,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下称联盟)。

根据规程,联盟设轮值主席主持工作,由联盟发起单位轮流委派人员担任,任期一年;联盟设秘书处开展日常工作,由一名秘书长和两名副秘书长组成,任期三年。国家能源局将派遣观察员参与秘书处日常工作。

“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协调核电企业在 走出去 过程中的种种关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说,这样可以避免同室操戈。

上一篇风电和水电更具经济效益 | 2015-06-01 | 阅读2889次
下一篇中国核电站扩张太疯狂 存在安全风险 | 2015-05-28 | 阅读3352次
  • 027-87455611
  • 153 0865 5582
  • whbydl@126.com
微信公众号
博宇电力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备案: 鄂ICP备12018212号-1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