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7-5117
搜索
新闻中心
“杏花村”之争折射地方发展渠道窄化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次数:28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唐代诗人杜牧千古流传的名篇。“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争夺战由来已久,今年清明期间再一次被搬进众人视线。全国曾有十几处地方称自己为“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等地争夺“杏花村”尤甚,以至对簿公堂。(《北京青年报》4月7日报道)

鉴于年代久远,没有准确的考证,类似名人故里、古代名址之争时有发生。争夺战的背后,有的认为是文化之辩,有的认为是利益之争。“杏花村”作为酒类品牌,就意味着一地酒业的可能驰名;“杏花村”作为旅游品牌,就意味着一地旅游业的可能火热……类似“杏花村”的冠名之争,实际上就是发展机会的争夺战。

其实,这样的争夺战很难有赢家。没有争到的地方,浪费人力物力精力;争抢到的地方,表面好像赢了,但并不能盲目乐观,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相配套,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经营,也不过是多了一个虚名而已,要么对地方发展推动效用不佳,要么可持续性不强。名址之争层出不穷,表面看是地方政府等对文化归宿的渴望,本质上凸显和折射的,却是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后劲不足,发展渠道和途径窄化。可以看到,对于一些发展渠道多样化的地方而言,基本不存在为争夺名人名址而几近“反目”的局面。

即便一个地名争取到手,带动的也只可能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区域的发展,不可能解决地方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与其为个别发展机会费尽心机,不如齐头并进,多条腿走路。要想止息古代名址之争频频上演的现象,需要地方政府和领导在谋划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沉下心来,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地方发展路径。

上一篇“两学一做”要真学真做常学常做 | 2016-04-12 | 阅读2625次
下一篇发展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定力 | 2016-04-07 | 阅读2642次
  • 027-87455611
  • 153 0865 5582
  • whbydl@126.com
微信公众号
博宇电力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备案: 鄂ICP备12018212号-1 网站统计